【读书感悟】 读《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改革开放之后,他的书籍《要相信孩子》、《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被翻译成中文,传到中国。他的教育思想受到中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他的教育事迹,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无不为之感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共有一百条建议,每一条一个问题,既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还有他本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来说受益匪浅。这本书为我指点迷津,让我找回初心——我热爱学生,热爱我的教育事业,我将用书中学到的经验和方法指导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本书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现总结如下:
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要相信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条,他写了有一本书《要相信孩子》。他教育孩子要关心人。他说:“我认为,对人漠不关心是最不能容忍、最危险的一种缺点。”他又说“我们内心中应当对人,对她身上的良好开端具有无限的信心。”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是要求进步的,是可以教育的。他说,“相信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力、神经力量和健康永不枯竭的泉源。”爱学生是教师最高的职业道德,“除了教师和医生的职业外,未必有其他的职业需要如此多的热忱”。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长相、性格、成绩如何,教师都要公平的、全心全意的爱学生,相信学生,诚如“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的发挥出来。”就像孔子说的,只有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鼓励学生将优点继续放大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教师要相信学生,要相信孩子是能动的个体,是发展的个体,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孩子的评价要慎重,尤其在公众场合不说损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对于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待他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摘掉一朵玫瑰花时,不可抖掉那颤动欲坠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教师每天要面对很多孩子,很容易偏爱成绩好、听话的孩子,对于成绩差、表现差的孩子不那么喜爱。他说,“学生的个人自尊心决定于他的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则决定于教师的善意,当然也决定于学生的心灵肯接受教师的善意到什么程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提高学习成绩。
二、点燃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他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比如“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经常将课堂效果不好归结于学生的不够用心,我们常常期待学生每堂课都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态度……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可能问题的根源在于老师本身。他说,“如果学校不展开教师之间赢得学生思想和心灵的竞争,学生中许多人就永远也显露不出任何课程的兴趣”。在学校,常常会出现课前或课后学生围绕在老师身边,问问题或交谈见闻。这些学生要么对这门课感兴趣,要么是喜爱教师,无论是何种原因,都有可能学生会将这门学科当做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
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兴趣的源泉何在?他说,“争取学生热你的学科”、“每个教师都力求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的兴趣,确立自己课程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孩子的天赋一定会显露出来,形成爱好、能力、志向和才干”。“如果学生有一门喜爱的课程,你就不必为他的其他门课程不都是五分而担心。”他认为,只有学生真正的热爱一门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兴趣?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高超的教育艺术去吸引学生,而且需要用心的智慧去启发学生。
三、教师要善于思考,勤于反思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个是指学生必须学会并记住的材料,第二个是指课外阅读以及其他的知识来源。第二套教学大纲所准备的材料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思想活跃,爱动脑筋,因而对新书产生兴趣,未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打下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仔细思考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发现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前后知识是有连续性的,前边知识为后边的学习做铺垫。前边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可能是因为不理解、死记硬背,记不住,也可能因为记住了运用不灵活,不能举一反三。天长日久,失去学习兴趣,变为“差生”怎么办呢?他提出实施两套大纲,要靠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知。具体地说,就是学习新知时,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给学生提供大量、与此相关、感兴趣的材料,看完材料就会对一系列复杂的科学问题产生兴趣,提出更多的疑问,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为记住和牢记不忘教学大纲的材料打好智力底子。”这样,学生的“智力底子”越厚实,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平常教学,不顾学生的学情和学习体验过程,只是填鸭式的就学,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关于后进生的转化,这本书转变了我的观念,我从心底里认可“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但是实践上会很费事。苏霍姆林斯基亲自为后进生费佳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编了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注意力的习题,给她搜集了一套书籍阅读,进行智力训练。他从来没有为她补课。可见,“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学生思考得越多,在周围世界中见到不懂的东西愈多,他接受知识的能力就愈强,而你作为一名教师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作为教师,要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不抛弃不放弃每一名学生,用智慧的力量,勤于思考,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样学困生会越来越少。教育要培养大写的人,作为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仅盯着学生的分数,我们还要思考和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同时我也相信读书可明智,反思得真理。
四、教师要勤于读书,善于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绝知此事要躬行。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摒弃浮躁,回归本心。读书能不断完善自己,超出“匠”的局限。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家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宁静。读《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让我们消除“职业倦怠”,让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乐观、旷达。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读书的历史。很多优秀教师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教科书只是他的科学知识的一滴水,这时备课效率会大大提高。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落后到什么地步。开卷有益,读书会让我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心里就会敞亮多了。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至少有一缸水,除了要读学科专业知识,还要要读教育改革的理论、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读心理学……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说,“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老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用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面镜子,我们会发现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每一次心与书的交流,都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也是心灵的涤荡与素养的提升。
存瑞中学 穆晓敏
- 03-25
- 11-28
- 07-29
- 07-08
-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