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成长,我们共同创造

首页    教学教研    教学教研成果    走向生本2021    【读书感悟】 成长,我们共同创造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本书是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教育学著作,在该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分条列出了100条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教师具体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处理学生的家庭作业整个教学流程,也包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还涉及教师如何促进自身发展、提高专业水平等问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它是一盏明灯,时刻映照着我,指引着我。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与之结合,引起了我的深思。教书很容易,教好书却很不容易,要把教书当做事业来做,教书育人,就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一、教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人的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富有创造性的职业,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教师是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儿童施加影响教师的工作具有滞后性;教师在各种影响和教育儿童的力量中处于“指挥者”的地位;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识。

教师的言行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人生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一代人,我们常听学生说“看到老师整理讲台就意识到要去整理自己的床铺”“老师,您教育我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等等。不难看出,教师的个人素质及品性乃至价值观无一例外的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学识、才能、情感、性格、人格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由教师本身的言行所形成的,是一种自然影响力。它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心理品质等因素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服。教育的成败与否,除了与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隐形因素有关外,更多地取决于教师个人影响力大小。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除了希望学生拥有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拥有尽可能多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勤劳节俭、宽容大度、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等,通过言传身教这些好的品德会让学生最终走向成功,并成为一个有益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我能做到的就是就是帮助孩子把这些美德的行为养成他们自己的习惯,因为人类的一切美德只有变成习惯才有价值。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教师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

二、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素养——“圈养”

苏霍姆林斯基把受教育的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参与雕刻这块大理石的有6种力量,即家庭、教师、学生集体、学生本人(自我教育)、书籍、街头伙伴、亲属或熟人。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当这些“雕塑家”的行动配合协调,才能使苏维埃学校里创造出来的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保证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这是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像作者所说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因此,学校要和家庭抱着一致的信念,而且要志同道合,家长学校必不可少在这条建议中,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谈了有关全面发展的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条是这样说的:“如何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进入这样的一座宫殿——它的名字就是知识和教养以及获取人类文化的宝藏,这是我们的制度,我们社会的一项最大的福利。可令人不解的事实是:其中一部分学生去把这个福利当成了一种苦差事,把学习看成了沉重的负担,这是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在我教的这么多届学生中,每一届里都有这样的学生,他们不爱学习,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甚至去抄袭。上课不认真听讲,爱走神,认为学习就是给老师学的,作为教师每天给孩子做思想工作,但是收效甚微。我不禁感叹,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出现了这种情况?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还是我们教育的不到位,直到今天读了作者的建议,我才知道,原来孩子们缺少的是挫折教育。

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每家的孩子都不多,在家里被父母祖辈们宠着,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不肯让孩子受到一点点的委屈,几乎事事包办,不给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写到这里我也想到了自己孩子在小学的时候他去上跆拳道课,到那里需要换衣服,疼爱他的姥姥全程陪护,喂水、更衣跑前跑后。有一天姥姥生气了跟我说这孩子干什么怎么这么慢。一打听原来是今天老师没让家长进去陪练,下课好久了孩子才出来,姥姥担心极了就和我抱怨起来。我听完孩子姥姥说的话我乐了。“妈,你也没让孩子自己换过衣服呀!”是呀,没让孩子独立完成过这件事,又怎么能埋怨孩子呢。

从此我们就有意识的让孩子独立。否则这样养大的孩子一旦他们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会打退堂鼓,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学习上就会有退缩的念头。另外,因为高考的压力学校的课业负担也很重,孩子们每天在堆积如山的作业里挣扎,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负担。所以,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行动起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求学生认清自我,面对现实,承担自己的责任,真正从做事、与人相处、如何生存等方面培养学生。

三、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素养——“放养”

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调整好心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让孩子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责任。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这是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像作者所说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因此,学校要和家庭抱着一致的信念,而且要志同道合,家长学校必不可少。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不负责的家长。在我的班级里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少年,这一部分孩子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往往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属隔代教育、隔代管理。经过中考的选拔学生进行了分流,一部分上了高中,一部分去了技校职中,一部分流向社会。到了高中的孩子学习能力稍强,很大一部分初中是住宿的孩子。在初中阶段就自制力超强对自己有很高要求的孩子到了高中会继续保持,而在初中阶段就靠老师盯着看着的孩子到了高中自制力不是那么强,有的就放任自己了,当老师发现问题与家长沟通时家长往往鞭长莫及,除了托付给老师别无办法。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教育子女、使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能够内化为他们人格结构的组成部分的职能。这种内化过程其实质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过程中的言传身教过程。由于父母长期远离家乡,严重缺乏与子女的正常沟通,导致这种言传身教作用无法正常发挥。所以很多留守少年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教育,从来就不应该是一件孤军奋战的事情。一个孩子要成长,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家庭。在教育路上,老师和家长最应该成为最好的搭档。老师懂得寻求家长的帮助,家长足够信任老师。正如著名教育家刘长铭所说:“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会成功。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这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无一例外。”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要老师和家长的相互配合,各自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成就一个孩子,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有很多。学无止境,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实践,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存瑞中学  张雪晶   

 

2022年3月18日 09:2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