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 浅思学生的完形教育

首页    教学教研    教学教研成果    走向升本2017    【教学随笔】 浅思学生的完形教育

 

又到岁暮,回味,回忆,填补着我这颗在办公桌前不停思索着的大脑,每一年的这个年末,我们也会照例去汇结文字,关于教育,关于学科,关于学生,关于这一年工作中的许多许多,回想前几年的文字,我都写了哪些,大概是有关老师的教学角色和教学地位,也有细化到小组学习的一些思考,在这年终岁末我又该唠叨些什么?大概排序也排到了学生,写一写学生吧,特别是这一年来看到的,想到的,思索的,所以有了这篇题目《浅思学生的完形教育》。

完形,在英语的试题中有这样的一道,填一些单词,使一个句子或一篇文章更加通畅,我这里所说的完形,形,是学生的生理成长,也包括心理成长,或是叫心灵的成长。我相信,学生心灵的匮乏早已经引起当下家长和老师的思考了,我也是反复看了“2017年11月,湖南省益阳市沅江三中一名高三学霸用弹簧刀将其班主任残忍杀害。”这个新闻后,心灵又感觉被重重锤击,当下社会,灵魂教育的缺失究竟有多可怕!从学霸杀老师,北大学霸弑母,到日本留学生陈世峰杀人事件,这无数个堆积起来的个案中,我们是焦虑的,我们是惶恐的,我们的中学生需要从身体到心灵的完形教育。

再深层次去思考一个问题,不可否认,现实教育下,许多学生都是在消耗中成长的,虽然学了许多知识,但丢掉了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主体性。没有了主体性的学生也就没有了自己的道德水准,或是更高层级的自己的想法、奋斗目标,没有自己的血性和拚搏的精神,更难有睿智的头脑,他们很难有人生的战略规划,他们心中必然滋生奴性,这使其注定成为了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主人”。因此,我们看到,许多学生对于高考,大学越来越趋向无用论化,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认为,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都是学习后的一种必然。除此之外,更可悲的是,我们的老师也似乎倾向于“学习无用论”的风向标,他们挥舞着先贤的知识体系“叫嚣”科学,可是心里也打着“差学生会成为老板,好学生成为老板的打工仔”这样的小九九,种种,这本身说明我们的教育存在重大问题,这是对当前教育的讽刺。 

一、初中之前的完形教育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

同事总是笑谈,某某学生在初中时候便是高手,这孩子初中时候就很厉害,到了高中也一样,云云,也许从初中的学习状态判断高中的未来,这似乎过于片面,但是细细研究,真的没有科学性么?美国神经病学家E·H·艾里克森在继承奥地利精神病学家S·弗洛伊德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6岁到12岁的男女儿童在本阶段各自据守自己的疆界,并不断应用自己发展着的肌肉、知觉和身体技能以及增长的知识,竭尽所能去改善自我过程,以求能成功地解决社会所提出的挑战。儿童在本阶段已意识到进入社会后必须在同伴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一方面勤奋学习,以期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但又担心自己会遭遇失败,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基本冲突。这时,儿童除了获得有关的职业知识外,还努力掌握工艺技巧,为以后的科学探索打下基础。本阶段的游戏已带有社会性质,男女儿童的兴趣逐渐离开游戏和幻想,转移到对现实的实践方面,希望做一些有用的事和有效的生产工作。这时,儿童已预见到最后必须脱离家庭,因而邻里和学校成了影响儿童的有力因素。儿童的依赖重心已从家庭转到学校、教堂、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埃里克森指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从这项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其实在12岁之前就已经养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真的非常需要在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完成完形教育,让他们在这个阶段得到正确的引导,也就是我们古人常说的“七岁看老”!

如果我们在这个年龄段不设法帮助孩子去“完形”,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角色,或是帮助他们养成这种勤奋感,那么所有的在这一阶段的积累都会留下一个隐形的“债务清单”,后患无穷。

二、高中阶段,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帮助学生完形?

(一)很多学生在高中无法逐渐完形的原因是什么?

高中阶段学生的完形,家长和老师充当着更加无比重要的角色,作为教师层面,许多年的教学中,我见到各种各样的学生,从内心深处讲,我每天都承担着特别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渴望,我们的学生比较整齐,比如一个班的成绩相差得并不大,但是另一方面, 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班级的学生层次和水平差距的确很大。这让我有了更大的思想困惑:在面对一群纪律比较优秀的学生面前,如何让他们更加“疯狂”地投入学习,而后建立更为美好的人格?

恰逢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在和学生聊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因为这篇文章涉及到文革,课上学生问了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我想不明白,过去三千年封建礼教的迂腐与落后,都没有让我见到人性的残忍,为什么文革十年却让人觉得如此残忍?”学生的思考也震惊了我,掠影般的记忆中,我突然间搜索到了一个词汇——破窗。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车的车牌拆掉,并打开顶棚,遗弃在纽约贫民社区的街头,另一辆完好无损的停放在中产阶层的社区。不到10分钟,有路人对停在贫民社区的那辆车进行偷窃,把电池、散热器等值钱的东西拆下来带走。再接着,有人刮花车身 、敲碎玻璃。3天之后,车子变成一堆废铁,连小孩都去糟蹋,而停在中产阶层社区的那辆车一直完好无损。是因为社区不同,人的素质不同吗?一周后,研究人员敲碎了另一辆车的玻璃,仅仅几小时,车子便遭遇了类似的命运。

破窗理论让我想到,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是不是偶尔会带着某种心理去看待某一个学生,一个被定性为“破窗”的学生“车”,于是我们本着人性的本质去折磨他,最近遇到的家长甚是典型,当她不能忍受孩子已经是被破了窗的车的时候,她的思维结果是想要结束孩子的生命,这是多么愚蠢和可笑!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我们真的会带着这种人类共有的心理对“破窗”孩子不会给予帮助或是理解,但结果是,这可能换来老师们或家长们的更严重的破窗行为。所以,这里就涉及到我们老生常谈的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我呼唤家长和老师们能给予那些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学生们更多的爱与支持,也许明朝他不太可能用成绩回报你,但是,在他成长的关键期,用爱和善良帮助他完形,这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请尊重与你生命擦肩而过的每一个宝贵的生命。

(二)高中学生的完形教育不外乎两点:一是自律精神,二是吃苦精神。

美国斯坦福大学另外一个著名的实验:棉花糖实验。米切尔博士召集了数百名4岁的孩子,让他们待在一个房间里,房间的桌上放着一块棉花糖和饼干。她告诉小朋友:她会离开一会儿,桌上的零食可以吃掉。但如果等她回来的时候零食还在,就可以获得双倍的糖果和饼干。博士离开后,有些小孩一分钟也等不及,就吃掉了零食。有些则可以等上20分钟,获得双倍奖励。实验的有趣之处在于孩子们长大后的表现。14年后,那些能够等待奖励的孩子,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业上都更为成功。棉花糖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成功和失败,并不单靠聪明和努力,还需要自律。

       前几天和新西兰的同学通话,对中国高等教育充满信心的我,却得到了一个极其意外的信息,在新西兰这个国家,对于中国大学资历的承认情况只限于两家,一个叫北大,一个叫清华。我顿时后背发凉,掰开手指头,细细数来,我至今还没有荣幸到把我的学生送到北大或是清华。于是,我顿时很困惑,在动笔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也情不自禁在思考,什么样儿品质的学生才有去北大清华的资格?脑子里冒出一个词:吃苦。

这种吃苦的建议,不是说有意而为,而是说,在学习生活中的某种情境中,我们应充分引导学生对面对困难的完形精神。

前几天看到一个学生没有好好做操而受罚,我非常同意这种做法,学校提倡体育课的走班制度,我也举双手赞成。我总在想,清华的学子是不是都是高分低体能?他们会如何做?清华大学是格外重视体育课的一个大学,为此,清华提出的口号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而进入清华的每个学生都会被告知,清华每年都会要测跑3000米,跑不过不许毕业,甚至取消推研资格。这个中国高等学府神话般地对体育格外重视的行为真心让我瞠目结舌,所以晚上10点半以后的清华校园,更多的是学生跑步的身影,最后是在15分钟跑完3000米的清华学子的体育成绩,当然,还有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全国报名的大学生有5000人,这其中有3000人来自清华。体育不重要么?在中国,可能初中,高中不重要,但是,在清华,体育很重要。吃得了跑步的苦的人,还有什么苦不能吃?!我坚信,学生能吃得了对待跑步和做操的苦,我相信,他也没有时间去怒怼老师,或是将老师残忍致死!

三、学生的完形本质源于教者的完形。

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自己已经完形了吗?

 

图片IMG_5052.JPG

图片IMG_5054.JPG

图片IMG_5053.JPG

图片IMG_5060.JPG

图片IMG_5058.JPG

图片IMG_5055.JPG

图片IMG_5057.JPG

图片IMG_5056.JPG

图片IMG_5059.JPG

 

上面这九幅图画,虽然阐释的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但是我觉得它们同样适用于我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所以,你希望学生可以理解他人,那么请问问你自己做到了没有?你希望学生以单纯情绪去对待生活,那么你有没有带着抱怨去上课?尊重与理解,是学生所需要的最低层次,可是往往我们给不到,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形。

海灵格的《洞见孩子的灵魂》里有这样一段话:“任何想要为父母承担的孩子,他将会失败。没有为父母承担的孩子,他将会成功。必须非常清楚这点,我们才能指导孩子走出困境。首先看父母,我们让父母解决问题,然后孩子就会从中解脱。一旦父母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孩子就平静了,他们会感到安全。”我想这一段同样适用于我们和学生的沟通,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都想做一个负责的老师,恨不能天天把学生栓到自己的裤腰带上,时时刻刻复习着知识点,检查背诵默写,但是效果如何?是的,效果甚微。因为我们“太负责”了。

其实,最不负责的老师,其实也是最负责任的老师,我提倡老师的散养,让学生随兴而动,因为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他绝对不仅仅源于一个教者的负责,更多的来源于对于某学科的兴趣,想要去探索新领域的激情。愚以为,一个教者的最大成功,并不是你天天盯着学生,而是你用了一种巧妙的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了你所教授学科的极大魅力,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研究的冲动,这才是最伟大的教育,也是一个教者最伟大的完形。

知道和做到的距离是全世界最远的距离,知道的人很多,做到的人很少。真心希望,我们在面对自己,面对孩子,面对学生,面对世界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自我完形,更可以:尊重而不放纵,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育。

 

存瑞中学    张晓蕾  

2022年5月24日 09:28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