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部编教材《<论语>十二章》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孙艳侠
内容摘要:《论语》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孝德”思想也较为丰富。根据教学性质与理念、思路与方向、目标与活动内容、效果与评价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落实《君子之德,孝在传承——<论语>专题探究》教学。
关键词:《论语》;孝;传承;教学;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论语》;孝;教学;探索与发现
作者简介:孙艳侠(1984.10-),女,39岁,汉族,河北承德人,河北省隆化存瑞中学语文教师,任教10年,一直从事初、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教学理念一脉相承。由此可见,高中部编教材《<论语>十二章》教学既要采用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大结构组织单元教学,更要基于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鉴于此,我对本堂课做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性质与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一书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同时,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四大基本理念:(一)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三)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四)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特级教师朱敬本曾说:“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是重视开放语文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指导,在《论语》专题这一课的设计中,本人有意识通过丰富多样、不同层面和多角度的综合学习,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交流展示、探究辩论和使用多媒体等能力,本人有意识地做了以下三点努力:
1.贴近教学实际设课,突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通过学生听、说、读、背、写、自主学习、表达交流、合作探究和辩论等多种方式实践锻炼,推进学生对《论语》中“孝”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结合“二十四孝”的成语故事和现代“孝”的具体事例,形成学生自己对“孝”的理解和判断。
2.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育人功能。挖掘《论语》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德”“孝”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之根的理解,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热爱祖国,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德孝”文化,有意识弘扬并传承“孝”。
3.突出语文教学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使用方便、快捷的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新颖、高效完成课堂教学。
二、教学思路与方向的探索与实践
《<论语>十二章》隶属部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部编高中语文教材依据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两条线索组织单元。选择性必修教材以“研习任务”(学习任务群和宽泛人文主题制约下的研习项目)来结构单元,更强调专题、自主和探究性学习,根据选择性必修专题学习和单篇学习的关系,该单元指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人文主题作为隐性的精神主线组合选择单元内容。本单元是“百家争鸣”主题,除选有《〈论语〉十二章》外,还选录了《大学之道》(《礼记》)、《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庄子》)、《兼爱》(《墨子》)等先秦诸子名篇。由此,根据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以及《<论语>十二章》在教材中的位置和课文之间的关系,确定专题方式开展《论语》教学,即《论语》专题探究。
《<论语>十二章》中主要阐释了“君子”和“仁”等重要思想,结合课文内容可知,“君子”必“仁”。据统计,“仁”在《论语》中共出现106次,而“孝”出现19次,“父”出现25次,“母”出现10次。可见,“孝”是孔子“仁”思想的核心,是《论语》中不能绕过不谈的一个重要思想。可以说,谈“仁”必言“孝”,而且谈“仁”要先言“孝”。结合“君子”和“孝”的思想,初步构建“君子之德”与“孝”的设课思路。依据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有意识培养学生“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教学提示:“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的要旨,最终确定《君子之德,孝在传承》这一课题。
三、教学目标与活动内容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中提出“学科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梳理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要求,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积累并理解《论语》中的名句。2.写出《论语》中“孝”的含义以及拓展“孝”在不同时代的具体内涵。3.以辩论的方式探究“孝”在当今时代的意义。目标一,重在培养学生“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目标二,重在让学生“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目标三,重在“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同时,“传承中华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中多次反复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与指导,学生活动情境从高二年级学生真实的语言情境出发,即“阅读儒家经典,探究儒家文化”系列活动之师生一起读《论语》,积累名句,理解有关“孝”的语句,辩论探究“孝”的时代意义。课堂教学中设计四个小活动: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见贤思齐——当仁不让。
活动一,温故知新。通过活动情境——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些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有志之士都将此书奉为经典。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时至今日,《论语》始终是志士仁人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作为学富五车的高中生,你们又掌握多少知识呢?让男生和女生对阵问答,一方说出名句,一方作出解释。检测学生背诵理解《论语》篇章。
活动二,学而不厌。通过活动情境——“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读者也会对“孝”有一千种理解。请你用最擅长的方式,将你对《论语》中“孝”的理解表达出来。(提示:朗诵一首诗、描绘一幅画、书写一段文字或构建一个思维导图等)检测学生对《论语》中有关“孝”语句内容的理解,通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提升学生对“孝”语段内涵理解的兴趣。
活动三,见贤思齐。通过想象,假设活动情境——《孝经》有言:“人之行,莫大于孝”。中华文明自古崇尚孝道,古有“孝感动天”“卧冰求鲤”“闻雷泣墓”“上书救父”“望云思亲”……这些故事在不同时代赋予了“孝”不同的具体内涵。假如时空可以穿越,孔子有了微信,谁会成为孔子朋友圈中的好友呢?了解学生对古今“孝”感人物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深化学生对“孝”的理解,力求让学生烙上中华“孝”印。
活动四:当仁不让。通过辩论情境——“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2020年9月,56岁儿子陪82岁母亲打球锻炼20年的视频引发关注,网友连连称赞儿子孝顺,母亲有福气,更多的人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因为当下有太多人想在父母身边尽孝,想每天陪伴在父母身边,哪怕是每天给父母做顿饭、收拾下家务、洗洗脚……哪怕是每天都给父母去个电话、唠会家常,有时都难以做到。试问:在“尽孝”与“学习(生存、工作、追求……)”的时间冲突点上,你认为哪个更重要?请结合《论语》中“孝”带给你的启发以及当今社会现状阐明你的观点。通过高于生活“尽孝”层面的情境设计,力求让学生在潜意识中认识到“尽孝”的重要和必要,即便在“两难”情况下,也要想办法去“尽孝”,想办法去克服种种困难,让学生遇事学会辩证思考,学会争取让选择获得最大圆满。
四、教学效果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息息相关。因此,教学预设好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十分关键。在组织教学前教师要细化教学环节,明确每一项教学内容,并且要力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学生关注,有兴趣参与。学案制作要“精”,能看出教师的授课态度;教学媒介多媒体的使用要灵活翻新,为了增大课堂容量,让课堂更顺畅,提前培训学生能熟练使用电子白板和投影机,能够灵活切换学习媒介,能自动放大或缩小展示作品,能用电子笔勾画标记展示作品等等。同时,幻灯片的设计力求新颖、别致,与授课内容和谐一致,能够很好地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关注学情,根据学生课前自学、组学以及最后每个人的学习完成情况,给予学生持续的关注,使每个人都能不同程度的学习、收获并能很好地提升学习力、思维力和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中提到“本课标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水平,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三、四质量描述“3-1在扩展和整理自己的语文积累的过程中,能发现联系,探索规律尝试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说明自己对语言运用规则的理解。”“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2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3-3能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对具体作品做出评论。”“3-4关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探究文化问题的意识”“4-1在梳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能将发现的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实践。”“4-4又通过语言学习深入理解、探究文化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意愿,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基于此,我设计本堂课学生个人和小组评价量表,作为考评学生学习成效的量化依据。
个人、小组课堂学习评价量表
等级 | 背诵 | 原文理解 | 写作实践 | 自学 | 合作 | 交流展示 | 辩论 |
优秀 | >12章 | 准确深刻 全面 |
观点鲜明 文例结合巧妙 思考深入 有依据 语言流畅 有文采 |
1.能有效学习助读资料,并简要归类整理分析,学有所用;2. 能针对性完成学案各项内容。 |
能积极、主动在有限时间内,有效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 1.能积极、有效交流;2.创新展示。 | 观点鲜明 逻辑严谨 内容丰富 |
良好 | =12章 |
准确 较深入 |
观点明确 文例有结合 语言流畅 |
1.能借助助读资料做简要整理;2.认真能完成学案各项内容。 | 能积极、主动限时完成学习任务。 | 能较积极、认真交流展示。 | 观点清晰 内容完整 |
一般 | >7章 |
准确 |
有观点 有事例 |
有看助读资料,并完成学案大部分内容。 | 能参与合作学习。 | 能参与交流展示。 | 有观点 有思辨 |
较差 | <7章 | 有问题 | 有问题 | 资料、学案不能很好的完成。 | 没参与 | 不能参与 | 没有参与 |
三、结束语
《论语》思想博大精深,“孝”只是其中一角。通过教学性质与理念、思路与方向、目标与活动内容、效果与评价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落实《君子之德,孝在传承——<论语>专题探究》教学,可以归结出“孝”的不同体现,不同层次,可以是 “养”“敬”“心悦”“无忧”“不怨”“关心”“传承”。结合“孝”的古今故事和当今“尽孝”还是“学习”……的辩论,让学生认识到“尽孝”应趁早、要及时,遇到在时间上与“尽孝”相冲突的事情时,不要急躁,不要武断,要学会让选择最优化,但若矛盾与“尽孝”难以调和时,我们同样也要学会大方取舍,学习古人潘岳弃官奉母,将“尽孝”做到极致,将美德传承到底。
参考文献目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李敖,试论《论语》中的“孝”的几种层次;《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8期
[3]黄娜娜,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探讨;文学评论·古典文学。
[4]王柳涵,《论语》 中孔子的 “孝” 思想,文艺视点2021年6月。
[5] 魏黎丽,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的路径探寻——以《〈论语〉十二章》为例;语文建设2018年11月。
- 12-06
- 11-26
- 11-26
- 11-26
- 09-04
- 11-28
- 07-29
- 07-08
- 06-11
- 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