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浅论高中历史学科的“同课异构”

首页    教学教研    教学教研成果    走向生本2021    【教学论文】 浅论高中历史学科的“同课异构”

 

本文摘要:同课异构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研究形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比较,有利于不同教学风格、多种教学方法的展示,近年来不少地区越来越多地采用或呈现这种研讨形式。本文将通过对“同课异构”这一概念的解析以及如何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思考,并提出两点实践性建议。

一、“同课异构”的概念与理论研究

“同课异构”一词目前在国内教育界尚没有统一的、完整的定义,一般认:“同课异构”又称“同题异构”,是以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媒介,由一位教师或者多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等,结合自己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教学要素的理解,建构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并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最终完成同一教学任务的一种课例研究形式。“同课异构”一词,其实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针对同一课题,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打造出多姿多彩的课堂,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

“同课异构”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究的专业论文为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小学陈惠芳老师的文章《“同课异构”的三次实践》1。文中提到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2003年提出校本教研要加强“一课三研讨”活动(实际上就是“同课异构”),介绍了他们与特级教师网上“同课异构”的经历和有专家指导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 2007年浙江省瑞安市飞云教育学区在实施课改实验时,为了给一线教师搭建交流平台的机会。明确规定将“同课异构”作为校本教研的创新方式。“同课异构”逐渐成为基层学校教研工作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模式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教研活动中,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近十年来学界有关“同课异构”及与学科教学问题的整合研究如火如荼。截至2021年11月1日,打开百度(www.baidu.com)和必应搜索(cn.bing.com)电脑网页,有关“同课异构”的网页分别约有746万和31.4万个。运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指导学科教学的实践,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地区的学科教学改革实验中已经在探索。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等论文检索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2021年,教育类综合期刊例如《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月刊》《现代中小学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干载的有关“同课异构”的研究论文有3400多篇,基本属于“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案例分析和实践思考等。

在“同课异构”的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实践中,我们重在“异构”,也就是构建另外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实施流程图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得益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新课改理念;而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对教学结构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与中学历史教学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同课异构的应用有着非常广泛的基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要“多角度、有创意”,这为“同课异构”的历史教学之苗提供了茁壮成长的天地。“同课异构”对教者而言,教者基于不同的积累对同一课题的理解会有同有异,会有不同的思考,对整个一节课的整合和建构的路子也会不一样,教学过程和教学个性也就不一样了;“同课异构”对与会者而言,与会者往往听下来会发现很多亮点和疑问,评课交流时自然会引发与会者和教者的思想和智慧的碰撞,达到长善救失、取长补短之效。但在教学实践中“同课异构”也存在走火入魔的迹象,存在为“异”而“异”的教学行为,更有甚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达人秀,结果弄巧成拙,教未必擅,学未必佳。“同课异构”中的“同”与“异”究竟是“同”多于“异”好,还是“异”多于“同”好?各家所言,难定标准。其实判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同”与“异”的多与少,也不在于教师是否标新立异的设计,而在于教师是否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设计出最适合的教学流程,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1.“同”与“异”有主次之分。笔者认为“同课异构”中“同”与“异”不应有多与少之分,但要有主次之分,必须将“同”放在首位,在“同”的基础上求“异”的形式。因为相同的教学内容、相似的教学目的、相仿的教学对象、相近的认知水平、相同的校园文化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课堂设计上肯定会出现许多“撞衫”的现象,也就是英雄所见略同。“同课异构”不是为了“异构”而“异构”,不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构思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将历史文本无限挖掘、教材无限拓展,甚而在教学方法上营造“异想天开”的惊人效果。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当中,教师首先考虑的共同点就是本课的课程标准:“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重点落在《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发展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方面,难点放在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本质、特点和中西政治文明的比较上。这种“同课异构”历史研讨课就很有交流讨论的价值。

2.“同”与“异”无绝对之分。笔者认为“同课异构”中“同”与“异”并无绝对之分,有时史料取材不同但教学目的相同,有时教学细节不同但教学脉络相同,有时教学内容不同但学法指导相同,有时引经据典相同但问题设问不同……反正“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两位历史教师的教学无论导入新课、引经据典、个性设计、学法指引,往往表面上不尽相同,但细细磨磨还是有共同点可循的。他们都遵循历史学的认知规律,精心挑选切合有趣的史料,借助史料扩充史实,在史料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从而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等知识点。他们在教法设计上均以问题答疑解读历史来龙去脉,生动展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指引学生感悟英国民主政治的建立,是在妥协和协商上建立的,是吸取了血的教训,更可贵的是他们在教学过程或课堂小结中都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历史意识。

三、总结

同课异构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研究形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比较,有利于不同教学风格、多种教学方法的展示,近年来不少地区越来越多地采用或呈现这种研讨形式。相信在诸多同僚的共同努力下,“同课异构”这一教研模式将会有力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历史教育人格理论初探》,未来出版社2005年版。

2.       陈辉主编:《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       王辉:《寻找历史课堂的灵魂与生命--以<英国资产阶级>一课教学设计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

4.        贾玉燕:《“同课异构”与语文课程资源优化整合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在职人员申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葛永海),2010年6月。


[1] 陈惠芳:《“同课异构”的三次实践》《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9日第5版。

 

存瑞中学  刘金楠  

2022年3月25日 08:5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