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浅论高中历史学科的“同课异构”
本文摘要:同课异构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研究形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比较,有利于不同教学风格、多种教学方法的展示,近年来不少地区越来越多地采用或呈现这种研讨形式。本文将通过对“同课异构”这一概念的解析以及如何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思考,并提出两点实践性建议。
一、“同课异构”的概念与理论研究
“同课异构”一词目前在国内教育界尚没有统一的、完整的定义,一般认:“同课异构”又称“同题异构”,是以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媒介,由一位教师或者多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等,结合自己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教学要素的理解,建构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并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最终完成同一教学任务的一种课例研究形式。“同课异构”一词,其实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针对同一课题,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打造出多姿多彩的课堂,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
“同课异构”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究的专业论文为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小学陈惠芳老师的文章《“同课异构”的三次实践》1。文中提到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2003年提出校本教研要加强“一课三研讨”活动(实际上就是“同课异构”),介绍了他们与特级教师网上“同课异构”的经历和有专家指导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 2007年浙江省瑞安市飞云教育学区在实施课改实验时,为了给一线教师搭建交流平台的机会。明确规定将“同课异构”作为校本教研的创新方式。“同课异构”逐渐成为基层学校教研工作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模式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教研活动中,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近十年来学界有关“同课异构”及与学科教学问题的整合研究如火如荼。截至2021年11月1日,打开百度(www.baidu.com)和必应搜索(cn.bing.com)电脑网页,有关“同课异构”的网页分别约有746万和31.4万个。运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指导学科教学的实践,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地区的学科教学改革实验中已经在探索。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等论文检索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2021年,教育类综合期刊例如《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月刊》《现代中小学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干载的有关“同课异构”的研究论文有3400多篇,基本属于“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案例分析和实践思考等。
在“同课异构”的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实践中,我们重在“异构”,也就是构建另外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1. 赵亚夫:《历史教育人格理论初探》,未来出版社2005年版。
2. 陈辉主编:《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 王辉:《寻找历史课堂的灵魂与生命--以<英国资产阶级>一课教学设计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
4. 贾玉燕:《“同课异构”与语文课程资源优化整合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在职人员申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葛永海),2010年6月。
[1] 陈惠芳:《“同课异构”的三次实践》《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9日第5版。
存瑞中学 刘金楠
- 12-27
- 12-27
- 12-06
- 11-26
- 11-26
- 11-28
- 07-29
- 07-08
- 06-11
- 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