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学习中的理解性学习
摘要: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很多学生在接受数学新知识点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困 难,这时怎样帮助学生减少这些困难,就成为不少教师关注的问题,用理解性的教学方式去引领学上学习新知识点不但成为人性化教育的重点之一,而且给本身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增添了活力,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很多学生收益。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理解性学习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对于一道题目,即使反反复复练习很多遍,但是过一段时间再次碰到原题,同样会出现错误。这往往不是因为学生基础差或者智商低,而是他们没有真正的理解。现在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相对教重,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复习旧知识,只有学会理解性学习,才能提高数学这门学科的效率。
一、 初中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在我现在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当前初中生在数学学习方法“读、听、思、记、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了数学学习的效率。
初中生正处生长发育期,思想不成熟,行为不稳定,办事情绪化,喜表露、易冲动,在数学学习上凭兴趣、看心情,个性反映较为突出。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由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好,而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学生对数学学习不主动、自觉性差, 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被动消极的, 学习本是自己的事,却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学帮忙,所以同学间常出现抄作业现象,学习具有依赖性。学生虽有上进的心理,但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愿培养,不作意志努力,学习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学习时间内干其他事情, 具有学习意志不坚定性。
二、理解性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
理解性学习在数学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中必然会出现理解性学习,原因如下:一是个体的需求,二是时代的呼唤。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理解不仅仅是把新知识与先前的知识产生联系,而是创建了一个丰富的、整合的知识结构。从时代的需求方面来看,为顺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21世纪需要培养具有数学素养的公民,以至于数学需要被理解性学习。
三、理解性数学学习策略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单纯讲授、“填鸭式”和“满堂灌”为主要特征,至今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未摆脱这一模式.数学教学基本上是通过大量讲练来学习数学的,以“讲练”、“探练”、“自练”为基本教学模式.在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传统教法下,强调记忆概念、定理,而忽视对概念、定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探索;重学习知识结论,轻学习知识的思维探索过程.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和学生陷入了人为的“题海”之中.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十分常规和机械,并未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和高级思维,学生极少有机会提问和继续追踪他们提出的问题。
理解性数学教学策略是师生间的相互配合占主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方案,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课堂,对知识有个大体了解的过程,学生理解新知识就会很快,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来看,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对知识的学习需求,比如,题目的难易程度以及题量等。帮助学生理解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但所谓帮助不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而是去帮助学生,让学生从自己错误的思维里走出来,准确地说教师起引领作用。教师应该试图感知学生问题的关键,然后正确引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联系,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几年的初中教学生涯让我明白,理解性的初中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一点,再加上目前很多学生对新课改、新知识的理解不是很快,很多数学公式定理很难弄懂,这就需要教师从侧面引导,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集中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03-25
- 11-28
- 07-29
- 07-08
-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