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诗词鉴赏的教学探究

首页    教学教研    教学教研成果    走向生本2023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诗词鉴赏的教学探究

 

陈静怡

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近两年的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最鲜明的导向性标表现在对新课标的回应上。

古代经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经过了时间的淘洗依然闪耀 着璀璨的光芒,理当被后人珍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进行“诗教”尤 为重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担负着新的时代赋予的重任,语文课 堂教学应回归诗意的光芒,因为诗性是语文的本质,是真正启迪心灵的力量。那 么,我们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怎样才能不负众望,真正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 养呢?《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 体提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里所提 到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主要是对学生面对不同阅读文本内心真实感受的尊重;“培养创新精神”,主要是强调学生要在阅读中有自己的发现,而人云亦云 的接受。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要重点瞄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这有利于选 拔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发扬我们的“诗教”传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阅读活动的共性要求。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在阅读中学生自主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积累、人生经验、思想认识,来进行整体的主体 参与。”所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应重点关注高中生独立阅读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在针对古代文言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时,明确提出,“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华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在特定历史时期感悟社会与人生的产物,虽然很多都书写了亘古不变的情感体验和历史情思,但也会留有一定的时代痕迹,和现代的中学生存在一定的语境隔阂。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 上,要将古代诗歌反映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质首先放在现代的语境下来理解,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赋予优秀的古代诗歌以现代观念,这样才能激发现代中学生 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去挖掘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我们大可不必是现代观念为洪水猛兽,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有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现代化,面对未来。用现代的观念审视诗歌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学生,多研究学生的心理,多从他们的视角看待古代的优秀文化,多做个性化的鉴赏,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感觉到是自己在解读唐诗宋词或者元曲,是在读经典也是在读人生。

在高考的压力之下,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是无所谓学生主动的学的,他们是在被动的接受一些应付考试的方法,完全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这无疑对目前的高中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也必须面对学习方式革命的难题。从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变革学习方式势在必行,否则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还只是一句束之高阁的口号。新课标对学习方式的问题,表述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想实现其所倡导的目标,我觉得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如果学生还是唯老师的马首是瞻的话,真正的自主学习是无法实现的。自主学习的确立需要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而不是被动记忆 知识的劳累。合作学习是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真正的合作学习需要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种浓郁的研究风气。如果说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是学生获得主体地位的前提和条件的话,合作学习就应该是途径和方法,那么探究学习就是目的和归宿。探究学习强调以问题带动学习,探究的过程就是自己利用一定方法和思维解疑的过程,这种能力或者习惯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教育的核心是对一个人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造性人才。诗歌教学也应该体现上述内容,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自己去感悟人生,理解民族精神,获得探究新知的快乐, 并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水平。而我们现在的诗歌教学正在进行一种技术化的劳动,诗歌的美感被肢解成了一种程式话的教学套路,学生可能会取得高分但很难感到诗歌的美,这样的教学也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4年5月13日 10:4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