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助力语文教学

首页    教学教研    教学教研成果    走向生本2023    让“互联网+”助力语文教学

 

  付晓飞

 

关键词:互联网+   高中   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时代性和知识性的综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新课标”)的制定尤其体现了这种特点。2017版“新课标”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一要求,是时代的要求,要达成这一要求,也必然要立足当下。眼下这一“互联网+”的时代,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冲击,我们每一位语文人都提出了挑战。要赢得这个挑战,就要立足时代发展现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使用互联网,打造3D乃至4D语文课堂,以提高语文课堂学生接受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增强时代参与感,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意义和桥梁意义。

互联网走进语文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国力的发展,我们几乎每人至少拥有一部手机,很多人还同时拥有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多部移动终端,相信未来会更加普及。那么想立足时代进行教学,就首先要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在互联网覆盖下成长起来的。2020年初,我们被一场疫情席卷,全国上下普遍停课,在这种情况下,“钉钉”“云端课堂”“跟谁学”“天翼云”等一批手机APP走进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他们借助这些“互联网”云平台“停课不停学”,在空中进行了将近半年的课程教学。作为语文这一工具学科的教育者,我们必须更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互联网已经走进教学这个现实。

互联网走进语文教学,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我们今天,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裂变式出现,教师一人之力远远不能满足信息的筛选、传播,因此让学生懂得用审视的目光看生活、看社会、看世界,在审视中学会思考,在学习中学会成长尤为重要。因此,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育意义的承接,更是在互联网时代尊重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属性教育意义新的需求和代际传播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走进语文教学,是填补新教育领域空白、解决思维惰性问题的呼唤。眼下大部分学校出于对学生的管理,仍然拒绝手机进课堂;教室里多媒体交互机仅仅控制在一部分教师手中,而且这一部分教师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仅仅使用ppt和word等工具,导致研究领域比较空白。一部分师生又过于依赖互联网,造成思维惰性。在创新型新时代,如何避免内卷化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创新性突破,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这个问题亟待我们探索、解决。

反言之,信息的闭塞导致很多内陆城市与沿海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拉开差距越来越大,而如果语文教学这样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首先不以开放、包容、学习的姿态,摸一摸“互联网+”这块石头,不探索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的新突破,无异于阻塞源头。比如东北一些老工业城市,近十几年东北地区人才严重流失,这诚然有资源枯竭、地理位置偏远等因素在内,也有相对一线城市和一些沿海二线城市,经济文化相对不够快速和便捷的原因。如若不打开信息渠道,开阔视野,后果难以想象。

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吹开语文教学园地里的百花呢?我们在教师的前期备课、课堂教学、学生的前置学习和课后反馈几个方面做了简单的探索尝试。

首先在备课阶段,教师就要提高“互联网+语文教学”的意识,有意识地融合“互联网”。

教师在前期备课阶段,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备课。这个备课是指带有教师自身在充分解读“新课标”任务志向的基础上,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并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进行初步设计。这里保守分为“新课标”里要求的必修和选修内容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的社会新闻素材。 对于“新课标”规定的必修任务和选修内容,教师需要首先统观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集中的自我学习和整合,整合出中外文学经典和具有新时代精神特色的作品,根据“新课标”要求,分别确立学习目标,尤其是对于经典文学,必须把握好尺度,尽量避免在语文课堂内出现“李白很忙”、“杜甫很忙”之类削弱语文文学性和学生对文化敬畏心的情况,从而使“互联网+”偏离语文教学。至于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可以大胆借助互联网,设计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参与感、创造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教师还需要通过集体备课,与其他教师互相交流合作,在适用互联网的课程里,分配素材搜集、整理、选编、制作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与其他使用手段和内容进行碰撞,集思广益,拓宽视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发掘、筛选互联网资源,研究创新“互联网+课堂”的操作手段,共享一些交互互联网与课堂的电子设备。

接下来就是教师课堂教学之前的个性化备课阶段,这阶段可以与学生的前置性学习相结合。在“互联网+”时代,很多时候学生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有问题搞不明白,学生几分钟就能搞清楚。因此,在个性化备课中,由学生决定一节课讲什么,怎么讲,由谁讲,或许可以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提问质量不佳、成绩提高难、语文教师工作量大却收效微等尴尬。“互联网+”时代的语文教学内容、手段、主体等更加包容,兴趣课堂更加突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老师和学生的界限也在模糊。教师必须放下领跑的姿态,敢于放手,遵循“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做一个呐喊助威的角色。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融合设计课堂活动、课堂内容,去充分使用甚至开发我们“互联网+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例如在学生随堂练习时,教师利用微信拍照上传学生们练习的情况,能够大大增加课堂展示的容量,使范围由经常展示的一小部分扩大到全班,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刺激一部分学习习惯和成绩一般的学生,降低学生课堂“等”、“靠”现象,同时能够让学生在量的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趣的是,在一次误打误撞中,还拓展了课堂活动的新形式。有一次做微写作的课堂训练,笔者失误打开了家校微信群,在这个群里由该班级所有的老师、家长、学生。笔者将课堂上学生写的一些小作文上传,有的已经写完了,有的没写完。等退出拍照之后才发现发错了群,正在着急时,居然收到几位家长的评语,评语客观中肯,清晰地指出了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给了孩子们认可和鼓励。学生们的新鲜感受到极大刺激,也增加了学习积极性,立刻投入修改。这一堂课的效果非常好。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里,有讲有练,有评有展,有学生的学与思,有家长的参与和反馈,互联网为这一节课做了一个桥梁,联结教师、家长、学生三方成为一个教学整体。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特殊时期的语文教学,可以有更多平台,学生发生了由课堂的被管理者和接受者到管理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家长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第三视角到第一视角的转换。作为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引导者,更要钻研业务、创新教学手段,成为一个连接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外界的桥梁。

不可否认,现阶段的“互联网+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弊端。对于学生来说,眼下主要参与互联网的终端是手机,一部分学生自制力不佳,用作它途,给学校管理增加难度;互联网信息繁杂,部分学生缺少深度思考,容易受到误导。从老师角度来说,对于互联网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的信息筛选难度大,无疑增加了巨大的备课任务量;部分老师对于互联网的使用认识不够,停留在互联网声、光、电对学生的刺激层面,缺少对互联网手段和语文学科内涵的整合。

宏观来讲,今天的语文教育园地里对于“互联网+”发展意识十分强烈,智慧校园蓬勃兴起,但是在课堂中仍然渗透不足。这既受经济制约,又受意识制约,尚处于摸着石头测水位阶段,还远远不能达到能够过河的程度。但是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保持不断学习、不断前行的姿态,运用互联网,打造多维语文课堂,激发起学生学习文本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带着思索了解身边的社会发展动态,争取能够实现语文教学与时代接驳,与社会接驳。
 

2024年5月15日 15:18
浏览量:0
收藏